很多事,我会反复地思考。
每次思考的侧重点不同,可能是对前面一些想法的修缮,也可能是颠覆,而我每天又在记录自己的思考,于是会给读者一种感觉,咋翻来覆去就是这些事?
其实,并非如此。
我自己不喜欢旅行,但是我喜欢琢磨旅行,因为旅行是成名的捷径,说白了,我是替你们琢磨的。
旅行,有标签式旅行。
例如喊出一个口号,我要环游中国,至于你怎么走的,怎么环的,无关紧要,只要你真的出去溜达了一圈,大家再看你的眼神都变了,甚至电视台都主动来采访你,为什么?
你有标签了。
余欢就是很典型的例子,你可以看看他走的线路,准确地讲就是一次进藏,川进青出,从青海湖又去了乌鲁木齐,然后就回来了,旅行就结束了,当然曾经还去过澳门与香港,大家跟他聊天,全是仰视的。
这一点,看我身边就知道了,以前余欢来玩,没人鸟他,是我们调侃的对象,一个大学生而已,开辆破S7,后来因为做旅行,去拉了一些赞助,买了宝马,旅行途中又买了房子,现在又开了一家公司,拉了不少投资……
他算成功吗?
若是按照我当初给出的建议,他执行了不到1/10,不是说线路,而是我说的做事方式,我的建议是拍电影,就是一切以剧本为前提,旅行本身是次要的,不要为了旅行而旅行,而是为了输出而旅行。
但是,已经算是成功了,至少我们还没开上宝马。
忽悠也罢,至少我们没敢去忽悠。
我有个小伙伴,叫苏夷风,他非常擅长这种标签式的旅行,因为他尝过甜头,最初先是骑行拉萨,青岛那边的媒体就纷纷报道,一个青岛小伙骑车进藏了,虽然他算不上骑行圈的高手,但是在青岛骑行圈炸了锅,成了名人,他擅长使用媒体。
于是,又策划了一个更牛B的,骑行去巴黎,用了178天,骑了18个国家。
回来以后呢?
采访都要排队。
光骑行,不是荒废了事业吗?
别担心,一个人有了名气,还愁事业吗?他现在在青岛开水果店,一年至少500万的营业额,一个店。
跟他混在一起的,真是青岛各个领域的大咖。
前些日子,我又认识了另外一个小伙伴,他说跟苏夷风一起骑行的,我甚是惊讶,你们一起?他不是单人单车吗?
那小伙伴说,哪,我们一行几人,苏夷风压根没有骑行,他是坐火车、坐飞机去的。
这几个小伙伴,应该是真的骑到了巴黎,不过默默无闻了。
苏夷风,应该没有骑完全程,可能搭车了,可能坐飞机了,但是他懂得标签式旅行的核心在于数据,在于晒,只要你出现在这个国家,跟你的车子一起,那么你就骑过,因为没人可以求证。
同时,一定要借助媒体。
而别人呢,不知道怎么接受采访,最终……
在云南临沧,我们走的边境线,我开着皮卡,超过了两个骑行者,我突然产生了兴趣,边境线也有人骑行?
我就停车,等了他们十多分钟,他们上来了。
我采访了他们。
他们俩是在环骑中国,要用2年的时间,当时我还写了一篇文章,“讽刺”了一番,其中一个小子跟我同龄,是不想结婚才出来的,辞职了,俩人一人带了4万元,计划等自己没钱的时候,打半年工再环骑完。
他们能骑完吗?
我坚信。
他们能出名吗?
我坚信,不能!
可以这么讲吧,我们所追求的标签式旅行,对于很多人而言,早已经完成了,只是他们不屑或者不能出名而已。
例如我说的进藏。
有人走过八条进藏线,一年一条,也要8年吧?
上次环驾中国的悍马哥,他途经我这里时,是我带队去高速口接的,其实我也不认识他,是他说自己是环驾人士,听说我在越野圈混,就喊了我,那我肯定很热情,喊了一帮车友组了车队去给他领航……
他就走过八条进藏线。
标签式旅行,最重要的是两点:
第一、线路要震撼。
第二、要有媒体采访。
当然,你要出具相应的证据,你凭什么证明你真的完成了?
在我认识的这群旅行者里,我觉得单纯从摄影,从旅行而言,悍马哥是最出色的,喜欢越野,有经济实力,又喜欢旅行,最关键的一点,会摄影。
但是,他的短板太短,就是不会写。
但是,他也蛮会造势的,每到一处,就接受当地媒体的采访,即便是他不会写,他的一篇游记也接近20万人关注。
20万人什么概念?
我初到日照时,日照城市人口,20万。
要是一个人,既懂得标签旅行,又会写,又懂得运营媒体,那不得了,那就成了骑行者王卫,我认识他时,他还是个学生,正在骑行中国,他骑完中国以后呢?直接申请了个吉尼斯纪录:中国首位单人骑行全国的在校大学生。
你说,大学生里有没有人骑的比他还远,还多?
肯定有,但是未必申请了纪录。
后来,他成了火炬手,奥运会的、亚运会的,你想想多牛B,奥运会的火炬手,不仅仅如此,他更加的如鱼得水,动不动就搞个大的,例如喊我一起骑行去伦敦看奥运会,那是2012年,当时伦敦市长、贝克汉姆一起骑行。
他太懂“标签式旅行”的精髓了。
所以,要靠旅行成名,第一,线路要有标签。第二,有媒体背书。
两者,缺一不可。
我们总认为媒体很遥远,其实媒体也需要素材,有天,有记者找我,让我给推荐个骑行者,我就给推荐了新宝,当时新宝刚从西藏骑行归来。
新闻标题:一个完全没有骑行经验的菜鸟花80天骑车到了珠峰脚下
这不是一般的报纸,这是大报,在浙江非常有影响力的,《都市快报》,新宝赚足了人气。
记者怎么认识我的?
她写过一篇关于沙漠穿越的,里面还配了一张照片,就是我坐在吉普车上的那个,那篇文章是采访的我,这也是做采访录常用的方式,就是采访了一个嘉宾,让这个嘉宾再继续帮着介绍嘉宾。
余欢,现在来我们这里是什么状态?有人接,有人陪,他分享时,大家都很安静地听,平时来了朋友我们都请吃盒饭,余欢来了呢?要去私人会所吃海鲜大餐。
他还是那个他,但是大家眼里的他不再是那个他了……
余欢走的线路我都走过,他现在经历的我都经历过,包括心理变化,所以他说什么,一开口我就知道下一句是什么,我去旅行时,每天只有1000人关注,但是我已经写了6年了,写文章不容易吧?不用看别人,现在笑笑发个说说都能过3000人浏览,腚疼也能过2000人,所以我特别佩服过去的我,没人支持,我也默默地写,从来没找过任何人推广,我完全是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。
我旅行了一年,回来时呢?
3000人/天了。
我又进了一次藏,变成1万人/天了,我又进了一次,变成3万人/天了,不过现在又回落了,变成了2万/天,因为我现在是两线作战了,过去我是瞧不上微信公众号的,才玩了没多久……
我比任何人都坚信旅行对一个人的改变,因为我是亲身经历者。
但是我这个人性格太内向,我不喜欢麻烦别人,也不喜欢别人为我背书,我怕自己辜负了别人,我更喜欢靠自己的影响力慢慢发展起来,这也是为什么我没有找媒体采访我的缘故,否则,我也买上宝马了。
旅行,只要稍微有点人气,就不需要花钱了,吃住行都有人安排,车子也有人赞助,我那几年买的车子都是别人送的。
我只是体验一下而已,其实我不喜欢旅行。
标签式旅行,是一个人想进军旅行市场的第一炮,就是你需要给自己一个标签,需要出本书,当年跟着我旅行的很多小伙伴都成名了,例如COLIN,他是2011年跟着我的小队友,后来他自己做旅行了,出了一本书《为爱牵手走欧洲》,他是两口子一起旅行。
他属于什么类型的玩者?
喜欢旅行,仅此而已。
他本身是公务员,又有着公司,跟着我走了国内天南海北,后来开始世界行,他骨子里没有出名的欲望,他非常内向,几乎不说话,只是喜欢旅行,而且两口子非常恩爱。
他们懂摄影,懂写作,至于出书,完全是被动的,是出版社非要让他们出本书!!!
那个被记者采访的骑行者,新宝,他也是这个类型的,他几乎常年在路上,他喜欢一个人的旅行,背着相机,喜欢走走,看看,公司也照常运行,他说当自己作为局外者去看自己公司时,往往更清醒。
他说,他要给自己活个榜样,给孩子们活个榜样,人就是要活出自己,过自己想要的生活,希望自己的孩子们能感受到父亲的这份榜样,家庭是给予你支撑的,而不是羁绊你的。
他说的非常好。
这又是另外一种旅行,纯粹的旅行,喜欢在路上,喜欢拍,喜欢写,但是不是为了旅行以外的目的,只是单纯的自我探索,既探索自然界的未知,又探索自己内心的未知,旅行时喜欢慢,喜欢深,甚至不走寻常路。
但是,一旦他们整理整理自己的素材,开始连载了,那又火了,是真的火了,几乎每个论坛都有这么几个达人,他们会拍会写,走的路都不是寻常路。
这种旅行,往往都是不连贯的。
他们每个月只出去一周,只是一个目的地,但是提前做了大量的功课,这座城市的历史,这座城市的建筑,美食,美景,乡村,演出,市场,习俗,甚至拍过的电影,相关的纪录片,他全部都要仔细研究。
其实,这都是我教他们的,哈哈~~
因为我是一个写作者,我为什么看不上游记写作?我觉得太LOW了,没有思想,我喜欢有思想的玩意,那我就需要研究得深一点,例如研究五指山,那我会研究《西游记》里到底有没有五指山?其实《西游记》里的是五行山,我会研究五指山的海拔、气候,还会研究五指山这座城市,还会研究相关的文化,例如李双江唱的那首《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》,还会为此专门观看谢晋拍摄的《红色娘子军》,还会研究五指山的地图,看看附近有没有水,山周边的水往往是很美的,我再研究骑行线路,例如PBP曾经在这里搞过200公里的登山骑行,那我就在想,我要不要去体验一段?
我会研究附近的农业,看看哪里有村庄,我会去村庄转转,去农田转转。
这么一圈下来,我基本上对五指山了若指掌。
我去了可以直接给大家做导游了。
我以前写游记,照片都拍的很美,我拍的吗?
不是。
我会筛选大量的游记,例如关于五指山,我搜集了30多篇优秀的游记,我选出很不错的照片,然后我选出我喜欢的主题,我就给五指山当地的网友一个任务,让他们有空的时候,帮我去翻拍这些照片,角度相同或相似……
旅行时,我只喜欢看,喜欢想,不喜欢拍,至于拍,别人早都帮我做好了。
如果有人,既能想出标签旅行,又能做到如此的深度策划,也就是剧本式旅行,什么叫剧本式旅行?
就是我要写什么,我早都想好了,我只是去看看,至于照片,早都安排别人拍好了,当我亲自去时,再补拍一些具有故事性的即可,例如车子爆胎了之类的。
你的游记怎么才能有深度?
有历史,有地理,有人文,有现代,关键是要有故事,这个故事是旅行以外的,游记要想写的有深度,必须要把风景做背景,不能做主角。
笑笑在这边,他受余欢刺激蛮大的,于是他想做环游中国,想众筹G500,上次去济南,跟蝉禅谈到了这个事,蝉禅说,笑笑能不能众筹到,关键在于你帮不帮,帮就能,不帮就不能。
实际上,并非如此,核心在于他,如果余欢现在众筹一辆G500,我坚信没问题,笑笑要是众筹,我认为他的门槛在100万左右,就是说他众筹100万没难度,过100万蛮难的,因为前些日子刚有人众筹了100万。
环游中国,我给出的建议就三点:
第一、线路必须震撼。
第二、游记必须震撼。
第三、借助媒体。
线路这个简单,只要你能最大化的贴着国境线走,肯定震撼,环驾中国的人很多,但是贴着国境线走的人几乎没有。
游记?
就是我说的这个策划,准备,这个可能需要花费半年到一年的时间,我不知道别人如何,至少我研究一个地方至少要花2天的时间去寻找素材。
就是你要输出一流的游记,是能成为经典的,我不建议在路上写,而是回来再写,慢慢地写,因为你是在拍摄电影,以最终呈现为结果,而不是呈现速食。
我认为,策划、准备、剧本要占80%的精力。
旅行火吗?
旅行肯定是不需要动员的,人人都想,当然有人走不出去,无非两个原因,要么没钱,要么没闲,当然还有一类人就是我这种,不喜欢折腾,就喜欢宅在家里。
我反复提到一点,你的旅行不是旅行,而是拍了一部电影,也可以说是像电影的纪录片,但是格局很高。
甚至你可以剪辑出来一些小镜头组成一个小电影,有人这么做了吗?
当然,例如:中国首部环华延时摄影《这是中国THIS IS CHINA》
导演毕业前一个人,用时一年,走访了中国33个省、70座城市,283个景点完成取景,全程55285公里,收获12万张照片,将祖国的壮美河山依次记录,由北至南,由西向东,流光溢彩,美不胜收。音乐节奏与画面配合得比较完美,用了较多心思。
这里面的地方,我都去过,我没呈现,他呈现了,他火了,我没火,哈。
但是,我觉得这小视频是很值得准备做旅行的人去看的,不是精品不能呈现,你要告诉自己,这是一件很神圣的事,自己是去拍摄一部能载入自己生命册的作品,是绝对的精品。
余欢出发时,我给了他两个建议:
第一、不要发自拍。
第二、一张照片若是不能提升你的逼格,不要发。
他没理解。
假如,你写了一部精品级的游记,有文字,有照片,有线路,未来就会成为自驾领域的一面旗帜,无数人会照着你的线路走,以挑战你为荣。
众筹难吗?
说难很难,说简单很简单,笑笑准备先拿鸡头试试水,东三省,每人2万元,可以坐他的新车,马上就报满了,收4个人就是8万元,8万元就可以买辆北汽产的角斗士,硬派越野车,于是他当天就收到了钱,然后去买了车,这车很少见,山东只有济南卖,笑笑让4S店给送过来的。
腚疼一看,哇,原来不花钱可以买车呀?
于是,他也用这个套路买了一辆,山东已经没车了,从南京买的,南京4S店给送过来的。
一天的时间,俩人各买了一辆。
但是,这种旅行方式,与我说的那种还是有差别,这种还是有游戏的感觉,不像是拍电影。
我说的这种旅行是需要大格局的,甚至是需要大资本支撑的,有车,有团队,绝非一个人开着车上路就能实现的,除非你是全能选手,又懂旅行又懂线路又懂驾驶又懂摄影又懂写作,这么多懂,太难了。
耐得住寂寞是需要年龄的,太年轻是耐不住的。
一定要慢,出精品,出有深度的精品,游记单纯的景色震撼并没有太大的意义,思想震撼、人文震撼才有意义。
否则,显得太单薄。
要想再深入一点,那么就可以拍摄一个主题,例如100户婚礼,也可以拍摄100户农民的一天,都可以……
若是不喜欢人文,那可以选择沿途登百山,也可以参观100家工厂,例如很多人不知道啤酒是怎么酿造的,也不知道套套是怎么生产出来的。
例如可以去一汽参观汽车装配。
主题+人文+景色,就是很完美的游记。
但是,这是一个急于求成的时代,大家总是想,一口气把车子筹到手,急匆匆的旅行结束,交易完成,至于火不火无所谓,下一拨众筹继续。
余欢就是这么搞的。
他搞旅行你看多么匆忙,就是想让旅行抓紧结束。
要这么想,我们身边几乎没人开得起200万的车子,但是大家凑钱让你开上了,你要给予绝对的回报,要让大家感觉选择你是正确的。
昨天,我办公室来了十多个小伙伴,天南海北的,他们就跟看戏似的,看到了笑笑和腚疼从无到有,买上了车,他们的信念接着就被放大了,原来有车这么简单呀?想有,瞬间就有了?
哈哈,而过去呢?买车是需要预算的,甚至预算两三年。
但是,你贩卖了希望,这份希望是需要你用心去服务的,2万元参加旅行是什么概念?可以去两次欧洲,可以去10次泰国,我去泰国时,包机价才1700元,现在全球游价格都很难突破2万元,2万元甚至可以去一趟最远的阿根廷。
我说的是包含吃住行。
我去欧洲时,有姑娘跟我们同行,她是在网上报名的,10多天的行程,7000元。
这就需要你用心地服务,服务出2万的价格。
我觉得买个几万的车子做旅行肯定赚回来了,车身广告,一个一万,本身就够车子钱,剩余的都是白赚的……
带人旅行,自己的角色就变成了旅行社,是服务者的角色,至于说自己收获多少,这个很难。
还有一种旅行,会越来越火,就是圈子聚会式旅行。
例如每月一聚,每次都选风景点,设计很休闲,很安静的线路,例如去农庄参观一下,以静为主,少动。
甚至大部分时间都在酒店里,例如三亚的酒店,既可以去沙滩,又可以躺在房间里,也可以去咖啡厅。
便于大家头脑风暴,既可以集体风暴,又可以三三两两。
蝉禅现在就做了这么一个圈子,也不是他做的,是他参与的,每人10万元,每年竞选会长,每次聚会都由会长决定在哪,执行会长去做具体的安排,大家报名参加,圈内的朋友不用花钱,圈外的朋友若是想参加需要交纳一部分费用,例如1~2万元。
然后呢?
这些经费就当公费了。
其实,我也鼓励过他们做这个模式,首先是设立一个门槛,例如年收入30万以上的,年费起步可以是5000元,然后每月或每季度一聚,外人也可以参加,但是参加就要交费用,越来越高端,慢慢就做大了,圈子总人数控制在50人以内。
这个模式具有持续性,真的是把风景当成背景了。
我们听着这个模式很稀罕吧?
其实,这就是各大私人俱乐部的运营常态,他们一直都是这么做的,但是聚会不会太频繁,至于说1个月一次,这个太难了。
一般就是一季度一聚。
我们普通人怎么做这个事?
最初,可以邀请几位有影响力的人做顾问,甚至每次都邀请一位有影响力的人去做主讲嘉宾。
相比之下,我更看好这个模式。
因为,对于每个参与者而言,都是可以产生成长的,同时又跟着俱乐部走遍了天南海北,这个模式谁都可以做,但是有个前提,你能找到人背书。
这是一个蹦达的时代,你敢于蹦达,就有人买票。
想想挺可笑的。
一方面,我们鄙夷这些蹦达者。
一方面,我们在不停地买票。
故事,就是这么个故事,真羡慕你们年轻、自由,身上充满了勇气,勇气是最感染人的,使我想起了孙中山,他要革命,但是他没钱,于是他去美国四处游说一些富豪,你们支持我吧,我要干一番事业……
敢想不牛B,我天天都在想。
敢干,才牛B。
当然,就怕遇到反抗的,大呼:救~命~啦,抓~流~氓~啦!
发表评论